可可豆從哪來? 可可樹的學名叫做Theobroma cacao,是原生於中南美洲的常綠植物。
另一方面,港口和海軍力量的博弈,也出現了新的參與者,這個國家雖然在全球事務中歷來保持中立的姿態,但它與中國日益上升的緊張關係,卻將這個國家日益推向美國懷抱。澳洲的海軍和作戰部隊經過了充分的考驗,曾在伊拉克和其他地方與美軍並肩作戰。
儘管印度的海岸線非常長,而且它也十分依賴漁業和海運進口,情況卻是如此。中國與印度的關係也是齟齬不斷,自從印度獨立以來,中國與印度爆發三次戰爭。當然,韓國是美國的盟友。這既是令人關切的作戰問題,也代表經濟和軍事力量均勢,從歐洲轉向亞洲的模式之演變。十八世紀經濟空白的海軍版劇碼。
換句話說,為了應付中國軍機,每天出動近兩次。日本擁有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潛艇艦隊,這是一支安靜、高效率且維護良好的柴油電力艦隊——在水下的金屬機器世界中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勁旅。蔡政府的年金改革雖有助於國家財政長遠健全,卻損及這些現任以及已領退休俸的軍警公教人員的實質利益。
以台北市而言,軍警公教家庭密集、受教育程度與家戶可支配所高平均相對較高的中正、大安、文山是國民黨傳統票倉,中南部人民北上謀生定居、平均受教育程度與家戶可支配所高相對較低的萬華、大同、中山民進黨支持者較多。不管從哪個角度觀察,幾乎可以得到一項共同疑問。3、家戶可支配所得越高的家庭,尤其無力移民的家庭主要所得支撐者,為養育家庭,也越容易希望社會穩定。九合一選舉落幕,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27日進行車掃謝票,下午抵達終點文山區後援總會,有支持者忍不住落淚。
台灣凍省前的省政府大部分廳、處都在當時的台中市,省議會則在鄰近的台中縣霧峰鄉,加上如清泉崗、成功嶺等幾個重要軍事基地與附近眷村,長期造就出一大批受教育程度、家戶可支配所得也相對較高的軍警公教家庭與國民黨忠貞支持者。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的年長台北市民,對民進黨好感度相對較低,較少會投票支持該黨候選人,已其來有自。
有關歷來民進黨與國民黨整體的得票消長情形與此次大選的整體分析,外界已有非常多分析,筆者也有所著墨。雖然從2014年、2018年到2022年,國民黨在直轄市、縣市長選舉的得票率有逐漸上升情形,民進黨則明顯快速降低。另一足以佐證的案例,是在第一任市長創下高達八成市民滿意度的陳水扁,1998年競選連任時卻慘遭敗北。更遠低於普遍被認為足以反映民進黨在台北市基本盤,2006年謝長廷的525869票、40.89%得票率。
就新北市來說,中和、永和、新店與三重、五股、蘆洲也可以明確對比出相近結論。敗選原因之一,是通常高普考獲得高分而被分派到台北市政府任職的公務員,於陳水扁市長任內,從高高在上的雲端被要求下到民間,必須以市民為尊,親切服務市民。文:詹順貴 台北市是台灣政經中心、軟硬體設施最完善、資訊流通最發達、居住人口相對也是整體平均教育程度與收入較高的都會,理論上應該比較能接受變革與進步性政策主張。相較於各有其特殊背景的苗栗、花東、金馬,有更值得深入探討之處
1905年,她投書報紙準備募款、購地。尤其他到晚年不僅關心園林景觀表象的問題,更思考都市的汙水和廢棄物該何處去,因而積極將公園建設成一個生態系統,使其可以分解有機物質。
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 【圖3】柯比意設計之馬賽公寓外觀,約1940年代完成 還有德國景觀建築師米格(Leberecht Migge, 1881-1935)。他早年只做私人花園別墅的案子,後來積極參與公共花園、公園的規劃,大至漢堡(Hamburg),小至史塔恩斯朵夫(Stahnsdorf,柏林附近)都有過他的提議。
當中的房子和街道規劃有致,不會死板排列,街區內有著公寓、小套房、大別墅,能符合不同階級的住屋需求。Photo Credit: Camillo Sitte, 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 City Building According to Its Artistic Fundamentals (New York: Reinhold Publishing, 1945) p. 31. 【圖1】奧地利畫家暨建築師西特所繪,義大利城市維洛那之廣場平面圖 說到人情味,或許小鎮這種規模的城市辦得到,大型城市總有身價不一的地段,階級壁壘更為分明。那時,倫敦正值地下鐵興建的黃金時期,該牧師之妻聽聞一條新的地鐵線即將經過(但不會穿過)倫敦著名的綠地──「漢普斯頓荒原」(Hampstead Heath),她便產生了一個構想:她希望地鐵帶來的開發案,不再只是富人獨享,而是能以基金會的名義持有土地,在上面蓋一座容納各階級的「漢普斯頓花園市郊」(Hampstead Garden Suburb)。整體基調以「功能」和「實用」至上,形成了現代主義特有的剛毅颯爽的風格。[6]米格的想法十分先進,而這樣的公園所成就的市容,就不光只是美麗而已,更具有整潔和徹底的精神。因此,西特所推崇的是古老歐洲城鎮,像是義大利的維洛那(Verona),強調這類城鎮的廣場,呈現美麗的「不規則」形(irregularity)【圖1】。
讓一座大城市達到跨越階級的關懷談何容易?不過,在倫敦,就有一位胸懷蒼生的牧師娘海利耶塔・巴爾內(Henrietta Barnett, 1851-1936),發願在一處風景絕佳的郊丘,建立一座容納各種階級的住宅郊區(suburb)。這是一種親密的空間感,是通盤規劃下的康莊大道無法企及的。
它們的市容似乎都要由高處俯瞰,或通盤理解。文中,她發表了對市容的觀察:這一百多年來,倫敦不斷擴大,但是擴張中的郊區市容不盡理想,可分三類。
第三類是工業階級(industrial class)匯聚的市郊,房屋狹小擁擠、後院陰暗,而且建商為了擠出更多的空間蓋房子,常犧牲了花園和綠地的存在,甚至連行道樹都沒有。巴爾內女士繼續批判道,這就是地主的貪婪和建商的唯利是圖,所造成的結果。
但是很可惜,米格的倡議如同他所處的威瑪共和國(Weimar Republic, 1918-1933)一樣,具有深刻的人文內涵、卻短暫而未得落實。」[4] 這崇高的理想,也覓得堪大任的建築師,終於在1907年建成了「漢普斯頓花園市郊」【圖2】。第二類是中產階級居住的市郊,房型中等,一棟挨著一棟,不見得有花園,而且缺乏全區規劃,故街道配置不良,又沒有公共綠地。或建物之高度、造型、及座向突兀,造成視覺不悅)…從市郊各處望去,視野都要很好,或至少能保有一隅遠眺鄉間。
第一類是富人聚集的市郊──房子大、花園美,規劃得宜但僅為少數人所享。她說:「此情此景,是我們文明所必須的嗎?」[3]爾後募款成功並購得土地,巴爾內女士又更進一步提出她具體的市容願景:「不可有某棟房子遮蔽了鄰屋的日照,或者冒犯了鄰屋(按:像是遮住對方視野。
奧地利畫家暨建築師西特(Camillo Sitte, 1843-1903),在1889年出版了一本專書,提到城市之美有如室內陳設,應該是一個愉快、溫暖、不雜亂,又有許多巧思和擺飾的空間。[1]讀者可以想見,這樣的空間滋養出來的文化,鄰里互動密切、雞犬相聞,應是頗具有人情味。
而且整座城鎮繪製成平面圖時,其街道也少有「對稱」或棋盤格的模樣。文:張琳 歐美城市的空間經驗和規劃(上):不可否認,有財力和權勢的人能對地產進行改造 在上篇文章,筆者談到1820年代的倫敦、1825年的伯明罕、1851年起的巴黎,和1850年代到1870年代的紐約。
柯比意設計的馬賽公寓(Unité dHabitation, Marseille)【圖3】,是一棟十幾層樓高的公寓,外牆不貼磁磚,刻意嶄露水泥的質感。內部則分隔成300多個大小不同的居住單位。[5] 「漢普斯頓花園市郊」的例子已有「社會主義」的色彩,若要更進一步聚焦民生公益,那麼「現代主義」的設計對市容的影響更是值得一提,例如反對西特的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內部則分隔成300多個大小不同的居住單位。
文中,她發表了對市容的觀察:這一百多年來,倫敦不斷擴大,但是擴張中的郊區市容不盡理想,可分三類。[5] 「漢普斯頓花園市郊」的例子已有「社會主義」的色彩,若要更進一步聚焦民生公益,那麼「現代主義」的設計對市容的影響更是值得一提,例如反對西特的柯比意(Le Corbusier, 1887-1965)。
[1]讀者可以想見,這樣的空間滋養出來的文化,鄰里互動密切、雞犬相聞,應是頗具有人情味。奧地利畫家暨建築師西特(Camillo Sitte, 1843-1903),在1889年出版了一本專書,提到城市之美有如室內陳設,應該是一個愉快、溫暖、不雜亂,又有許多巧思和擺飾的空間。
當中的房子和街道規劃有致,不會死板排列,街區內有著公寓、小套房、大別墅,能符合不同階級的住屋需求。或建物之高度、造型、及座向突兀,造成視覺不悅)…從市郊各處望去,視野都要很好,或至少能保有一隅遠眺鄉間。
顶: 1541踩: 8154
评论专区